Matters和数字货币:理念的可行难以逾越派性的分野

Matters和数字货币:理念的可行难以逾越派性的分野

端的总编辑张洁平在做一个叫“Matters”的新项目,简单来说,它的商业模式就是:内容引流形成规模,人们去交易所买早期作者攒下来的币去打赏新作者,运营方收交易手续费。相对于直接法币打赏,更能保护早期作者的劳动(可以攒币等后期变现),而且匿名货币避免了审查。同时,还会用MAT币进行ICO,募集早期的启动资金。
我2013年本科毕业时,写的毕业论文讨论去中心化设计的维基百科和比特币对政治生活可能带来的改变,要点在于点对点的自组织系统极大地降低了群体协作甚至直接民主的制度成本。但我当时提出了应用上的三大限制条件,我现在仍然这么认为:
1、适用于非排他的公共领域
当时的两个代表,维基百科对应信息,比特币对应货币,都是非排他的,并且系统对搭便车的行为有很大的承载力。
2、目的简单化、结构扁平化、层次多样化
自组织的群体只能共同致力于一个简单的、纯粹的目标,并且参与者根据其热情和能力可以由内而外自发地分层。
3、与现代的国家、法律制度共存
与乌托邦主义者的殷切期望相反,这些自组织系统必须寄生在现代社会的既有基础之上,它可以发行货币,但却无法取代法币,只能作为法币的补充;它可以维持一个互联网百科,但却不能替代教育体系;它可以交易产权,但却无法登记产权、保护产权。
 
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以太坊、ICO、区块链之类新的热词,然而这些领域或许还需要10年时间才能看到成果,因为它们都太复杂了,人们只有从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划分出小小的一个纯粹的环节,才能交给区块链系统来运行。其中货币是最简单的,所以现在发展得最为robust。信息也比较简单。
但过去信息和货币的自组织系统却无法形成有效协作,当然维基百科早就接受比特币打赏,但是维基收了比特币还是要去兑换成法币,并不能形成闭环。Matters的想法叫人眼前一亮!
我甚至可以假设,若M可以设计一套开源镜像服务框架,让有VPS的各位一键部署M网站的镜像,帮助它绕过“伏地魔”,并且分配M币。每个镜像都启用HTTPS加密、可以跟主站API通信、但又有单独的口令。譬如我架设的镜像,主页需要输入口令“芝麻开门”才能见到主站联合登录框,登录以后才能看到内容,如此内容简直无法筛查出来,因为“芝麻开门”这个口令我只告诉我的朋友。这样做的话,可以在内地的少数派中引起病毒式传播。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在标题中使用的派性这个词,带有浓厚Cultural Revolution色彩,但我认为用在端这个群体上并不过分。
按照张洁平的规划,Matters早期将采取邀请制,首先培育一个小社群,再由社群(而非类似端那样的编辑部)去滚动出一个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内容平台。但问题就在于这个第一推动。我理解张女士团队对这个项目的理想是价值中立的(她想要促进优质内容的生产和流动),但在设计技术底层逻辑之外,张女士还有自己的偏好(她想要符合她的预期标准的“优质内容),我们一直可以在端上看到她的偏好。虽然现实条件限制,没有准确的客观数据,但我大胆地假设,她所属的派别在大陆13亿8000万人口中,只占1~5%(取决于是否把分散在全国的怨恨当局的失意者和某些宗教政治化的虔诚信徒算进去),其中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经常在网上互相唱和的那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加起来约2000万人是个比较合理的估计。这个绝对的少数派也就是张女士的目标受众了。
那么,按照MAT币的设计,早期作者更加受益,张女士邀请的早期社群从一开始就会给这个项目带来派性的分野,就算Matters可以席卷少数派,也始终无法带来足够的流量支撑MAT币和其他货币(无论是法币还是比特币)的流通兑换。那个派别,惯于空口说大话,冒功、诿过、水太凉,不但端失败的付费订阅是个例子,就连比较去政治化的豆瓣也赚不到什么钱,何况乎是注定高度政治化的M?譬如我自己,尽管不同意端的立场,但我之前仍然愿意阅读端的内容作为一个补充信息,但后来端收费了,我就不愿意给这个只传播我反对的反对派主张的媒体平台哪怕一分钱的好处。
但是,反过来讲,若运营团队可以克制自身的政治立场,严守中立,包容甚至主动吸纳主流人群,那么这个项目有机会给社会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更能筛选有效信息的信息源,然而这就意味着张女士将失去属于她那个派别的Matters。
我不认为她和她身边的团队以及她一直以来的忠实读者可以接受这一点。
话虽这么说,若我能得到邀请码的话,我也愿意进去当个暂时的“少数派”,谁知道呢,也许以后M真的会开闸放我的大部队进来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