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前言

  西幕.马丁.李普塞

  (SeyMour Martin Lipset)

  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

  这是罗伯特*米歇尔斯在他1911年出版的《寡头统治铁律》一书中的一段话。它正好概括了米歇尔斯著名的“寡头铁律”的要旨。在该书中,当时还是德国一位年轻的社会学家的米歇尔斯,提出了与卢梭的大众直接民主观念相反的理论,后者一直是许多传统民主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在米歇尔斯看来,目前民主制度中所出现的功能失调现象——尤其是领导者获得相对于社会和大众组织的统治地位——首先并非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低下,或者资本对舆论形成过程的控制以及其他力量的作用,而是任何复杂社会系统的共同特点。以少数人对社会或组织的控制为特征的寡头统治,是官僚组织或大规模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米歇尔斯认为,现代人面临着一个无法摆脱的两难困境:他们在建立诸如民族国家、工会、政党或教会等组织机构的同时,不得不将有效的权力转交给那些处于该机构顶端的少数人。

  为了论证民主与大规模组织之间存在着不相容性这一论点,米歇尔斯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作了考察,这些政党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推动民主的最为积极的力量。作为一位长期活跃于德国社会主义运动舞台的人物,米歇尔斯对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寡头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假使米歇尔斯仅仅局限于揭示那些保守派政党内部组织的非民主特性,他将很难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因为大多数德国保守派人士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保守派均不信奉民主,也不相信多数人具有决定社会事务的权利和能力。然而,社会主义者们将争取成年人的普选权、言论自由以及大众对政府和经济机构的广泛参与,作为自己主要的奋斗目标。如果这些政党本身内部的组织结构是非民主的,可以想见,它们使社会完全民主化的努力将肯定走向失败。

  导致这种寡头化倾向的原因何在?米歇尔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