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皆是龙应台,彭湃何曾九泉来

满眼皆是龙应台,彭湃何曾九泉来

金庸去世了,那一代人日渐凋零,可文化人每回悼念他们的套路却是一样一样的。谈金庸生平,总少不了《明报》事。不错,仗义执言救民水火,是大侠。但他一生与政治的关联凡数十年,八十年代他参与起草基本法,被骂“卖港”,论及对香港影响,对他武侠中的家国情怀,难道不如当初一篇报道重要?为何港媒难觅片言评价他爱国爱港、民族气节?

陆媒固然为了避讳当年的过失,说话只说了一半,但明知他政治上与自己道不同,悼亡时也不出半句恶言。港媒明面上没有总局管着,心中却有冷战的高墙,总不忘拉一派打一派,把金庸当年的义举,仅仅当作强化某种政治记忆的素材。

至于他父亲惨死,确实不公不幸,但他本人尚且知道“不恨那支军队”,因为杀的地主成千上万,此天下大变,农民军起来复仇受牵连在所难免。可网上的闲人,借着为他家庭悲剧扼腕,马上笔锋一宕,接着就说些什么当年屠灭有骨气的好人、道德沦丧神州陆沉啦。奇了怪了,今天的文人找得到无穷无尽的好地主、乡贤,为他们鸣不平。如此一来,旧中国的农民是怎么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境地?

下牛棚的知识分子劫后忆苦的书流行,章诒和龙应台也流行,可农民生如牲畜,这样的罪恶却不昭彰。都是好人,那谁是坏人?

金庸其父,海宁巨族,有田三千亩,设义田一千亩,并为贫户减租,这当然是好人、善举。海丰彭湃,分家产给佃户耕种,佃户不敢,竟当众烧毁田契。这是什么人?恐怕不止是好人而已了。之后他还组织农会,支援北伐,一时英雄豪杰。之后怎样?1928年被蒋匪枪杀在上海龙华监狱,其妻同死,幼子沦为孤儿,之后亦死,一家人死绝了。我也只是少年时看过老干部们的回忆录、地方志,才知道他。

如今,满眼皆是龙应台,彭湃何曾九泉来?

如此这般的悼念,看得真是叫人窝火。归根结底,是不会说人话。沈从文曾对汪曾祺谈国事,嘱咐他“千万不要冷嘲”。放到现在,就是不要阴阳怪气。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