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的“中国债务陷阱”报道之不专业

纽时的“中国债务陷阱”报道之不专业

今天读到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主要聚焦中企在厄瓜多尔(Ecuador)提供贷款并施工交付的科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Coca Codo Sinclare)存在的问题,纽时据此认为厄瓜多尔在其前总统科雷亚(Correa,2007-2017年在任)带领下走进了“中国债务陷阱”。

然而这篇报道是极其不专业的。这种不专业的基于意识形态敌意的debt trap专题报道在纽时几乎是日常了。

一、急于附会,在当前有限的信息上片面渲染

导语中花了好几段的篇幅,“提纲挈领”地点出厄瓜多尔的官员被中国收买了,该水电站项目相关官员大批入狱。国际阴谋,呼之欲出。

可是后文中,却写明他们收受的是作为中国建设企业在南美主要竞争对手的一家巴西公司的贿赂,而NYT认为很有可能存在的中国贿赂则尚未查实。值得注意的是,时任总统科雷亚已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并流亡比利时,在大坝入口处题词的时任副总统已入狱,那么如果确实有中国贿赂,为何与前总统决裂的新总统还没查个水落石出呢?

假如说调查需要时间的话,那NYT未免太着急,吃相太难看了。

退一步讲,巴西公司行贿恰恰证明,事情并不是像NYT报道想要留给人们的印象那样,是不走正道的中国人要去腐蚀厄瓜多尔;而是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整个拉丁美洲本就是腐败盛行的。巴拿马文件披露了那么多贪腐线索,有多大比例是跟中国相关呢?在中国之前,来回在南美收割的西方公司与他们的华尔街投行,比之中国如何呢?

二、缺乏国际政治和国际金融常识

1)拉丁美洲本来就有左翼民粹和右翼独裁的历史循环,一般以20年为大周期。这样的循环不是中国开启的,中国只不过是在这固有剧目里一个新角色而已。前总统科雷亚,坚决反对IMF和世界银行对其经济规划的附加要求,最终在2008年底宣布拒绝支付总计32亿美元的债券利息,成为第一个有能力但拒绝付息的国家;2009年,国际油价高企,厄瓜多尔国库充盈,科雷亚再以七折的价格回购了九成的债券。这一招无赖拳短期内有好处,可是却损害了国家信誉。据我国驻厄瓜多尔经商参处转述该国《快报》评论,违约10年来,厄瓜多尔多支出了90亿美元的利息。这一负面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这种左翼民粹政策,与中国无关。况且,当时在台上的领导人,不正是韬光养晦的好学生吗,还因为慷慨注资挽救了金融危机在西方形象很好呢,今天西方和中国反对派所谓的“好大喜功”的领导人还没在内部竞争中胜出呢。

2)文中称中国的贷款条件让科雷亚的部长们“感到震惊”、“利率很高,且要求让中国公司承建,有效地把竞争排除在外”。这就要看具体的数据,中国给的利率真得很高吗?查英文维基,中国给厄瓜多尔的贷款利率多在6~8%之间;NYT文中写该水电站中方给了17亿美元15年期贷款,利率是7%;而今天最新的数据,巴西10年期国债收益9.3%,墨西哥则是8.7%。可见这个利率在拉美不过是平常事,而7%的利率显然已是中方考虑到自己一鱼三吃而给出的优惠贷款。至于“排除有效竞争”,不知道在这类大型基建项目上,如果不加上人权、“透明性”、符合西方建设或监理标准等主观性很强的条件,单纯就经济理性而言,无论是技术能力、工程造价、工期控制,有谁能跟中国竞争?

3)纽时对中厄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评价很负面,强调中国以折扣价获得其80%的石油份额,影射中国是以不公平的条件压榨对方。但石油几乎是硬通货,市场有公允价格,为何要打折扣呢?其实,相关的石油协议本身就是贷款协议的一部分,需要整体看待;厄瓜多尔当初也可以要求以美元还贷,但这样可能就不是7%的利率了;中国在南美没有任何强制力,假如说当时给出的是较为不公的条件,那么华尔街为何不去截胡呢?本质上,NYT的逻辑,是不承认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4)厄瓜多尔的主权评级,在这些年不降反升。2007年科雷亚当选前,是Caa1;科雷亚发表其对IMF看法后,迅速恶化为CCC;之后回升到B3;2008年正式违约后又掉回CCC;之后一直稳定在B3。可是在左翼民粹政府之前,连续几届的右翼军人政府,厄瓜多尔的评级一直是CCC。

5)文章最末,引用一个在水处理设施工作的无名之辈的话说“现在我们意识到,有些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比如大坝”。可从2016年4月起,该国开始向哥伦比亚出口电力,当年收入4000万美元,之后预计可达2亿美元;辛克雷水电站如果满负荷运作,每年可以创造相当于6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该国2017年的GDP,不过1031亿美元而已。

三、缺乏科学和工程的常识

1)文中提到,在2016年底工程完工时,习近平访问厄瓜多尔参加庆祝活动。而在访问前两天,工程师们测试满负荷运转这座装机容量150万千瓦的水电站,但“无论是大坝设施还是厄瓜多尔的电网都无法负荷,设备很危险地颤动,导致全国大面积停电”。NYT的记者们大概不知道,这个现象叫做“电网震荡”,简单来说,电网的发电端和用电端需要保持复杂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震荡,电网震荡会损害发电机转子。但当时这个实验,并不是说辛克雷水电站有任何问题,恰恰相反,证明它完全满足了设计需求,只不过厄瓜多尔的电网暂时还没有这么大的供电能力和用电需求而已。所谓“设备很危险地颤动”,这样的文学化表述是很外行的,这就像第一次体验超跑的路人形容引擎的轰鸣声“很危险”一样可笑。而文中也提到,由于当地的干湿季循环气候,它只能在一年的6个月、每天的短短几个小时内进行满负荷发电,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它正好能满负荷发电,不知道NYT记者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合理?

2)文中提到,“在输电塔持续发出的嗡嗡声中……居民担心这些塔会在经常发生的土石流冲击下倒塌。地理学家说,中国人没有把塔的基座建在岩床中”。但是输电塔成千上万,难道都要打到岩床?中国人来之前,当地的电塔是什么样?美国加州也在洛基山脉之下,携带太平洋丰富水汽的大气长河也会造成土石流,是否加州山上的输电塔地基都打到了岩床上?

3)强调大坝距离雷文塔多火山很近,并且该地区几十年前拟建的更小的大坝正是由于安全顾虑被取消。似乎中国人阴毒狡诈,厄瓜多尔领导人为了一时的贿赂或政绩,良心喂了狗。那么火山对大坝究竟会造成什么影响?工程为此进行了什么准备?要知道火山喷发并不等于是地震,尽管文中引用地质学家的话说“一场地震就能将其抹去”。安第斯山脉到处是火山,同时由于雪山融水和降雨丰沛,河网密集,水电站也很多。摄影师可以拍到火山,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震的概率和可能的震级,但大坝能不能抵御火山喷发或可能的地震,是一个工程问题,是摄影师的照片和地质学家的访谈所不能回答的。1999年完工的小浪底水库,装机容量180万千瓦,仅仅比辛克雷水电站稍大一点点,它的抗震设防是7级烈度。事实上,辛克雷水电站已经经受了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的考验,这次地震是里氏7.8级,烈度为8级,大坝设施安然无恙。NYT在工程可靠性方面没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它可能也没想过要采访工程师,毕竟一张火山喷发的照片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4)强调大坝机械出现了7648道裂缝,是由于 “钢材质量不合格和中国水电的焊接不当” ,并且在2014年施工期间还造成过坍塌事故。但这个原因是怎样证实的?NYT有没有意识到,这两项指控跟中国的工业实力优势相矛盾?机械出现裂缝很常见,这7648道裂缝是否就是反常的? 厄瓜多尔只有1600万人口,这座能供应其三分之一电力需求的大坝,装机才不过150万千瓦。中国的设备,连这样的小电站也驾驭不了?这符合常识吗? NYT提出这样不同寻常的指控,是否得先采访GE、西门子?由中方培训、仅仅负责在现场操作设备的所谓厄瓜多尔的“高级工程师”,能做什么专业判断?2014年的事故,是在掘进水库隧道时发生的涌水塌方事故,即便假设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制造的不锈钢设备出现了裂隙”,那难道就可以推论出大坝所用的机械设备的不锈钢也会出现裂隙?要知道,水电站建设用的施工设备和水电站正常运转用的电气设备完全是两码事。

5)强调水库被热带雨林淤泥、沙子和树木堵塞,并指出是设计缺陷。提出这样的指控,应该比较其他同处于亚马逊雨林的大坝是什么情况?中国的工程师是否采取了业界标准的设计,这些预防性设计是否发挥了功效?如果水库不可避免地会被堵塞,因此清理淤塞是常规性操作(正如中国自己的水库一样),那“设计缺陷”一说从何而来?

四、立场先行,而非从真实中寻力量

其实总结起来,NYT的这篇报道,和其他类似报道一样,都是立场先行,而非带着问题调查,梳理现象、提出假设再通过证据或第三方专业人士的分析来证实假设。这就使得他们抛弃了专业要求,先确定了报道的主题是“中国债务陷阱”,然后罗列各种有关的信息,而不考虑其逻辑效力。

当然,NYT作为百年老店,跟VOA之流相比还是有一套的。首先,我们可以确信文中采访的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南海内部消息源”。其次,笔锋甚健,文气通顺,并且带有某种泛泛的文学情怀。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南方系,他们也擅长写散文,诉诸感性而非理性。一篇报道能让读者泫然欲泪,似乎是非利弊都已经很清楚、但凡有点良心的“正常人”都能决断。

可实际上呢?实际上只有真实才有恒常的力量。

NYT这篇报道里,厄瓜多尔似乎已被中国俘获。南美小国自己没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可想而知近些年该地区的“公共意见”必将受到债务陷阱论的左右。可是,厄瓜多尔的石油换贷款协议2024年就要到期了,当前其债务占GDP47%,本就不算高,数年后将会降至40%的法定限额,政府预计到2021年可以实现0赤字。也就是说,不数年后,厄瓜多尔贷款兴建的基础设施将驱动经济的成长、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因此背负的债务也将明显纾解,不知道到那时候,NYT之流该作何解释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