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并未坍塌,渲染危机不利当代女性发展

人口并未坍塌,渲染危机不利当代女性发展

距离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已经快半年。“全面二胎”后,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略有减少,远远低于卫计委早前的预测值。

消息一出,许多人忧虑人口结构坍塌,纷纷谴责卫计委之前主张放开二开但坚持计生是误国误民。因为该机构之前预测出生高峰可以达到2000万,预期是1800万。

国家卫计委针对2017-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数的预测

但其实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发布数据时,就已经指出,二胎政策的效应得到了完整的显现,二胎出生人口达到预期,占当年的51%。之所以说80后产妇的生育行为跟卫计委当初的预测并无差别。

意外情况在于90后产妇生育意愿骤降,因此一胎数量暴跌。由于90初跟80末的生活习惯、婚育时间都出现骤然变化,导致生育曲线不平滑。

但这并不是说90后就突然变成了丁克一族。实际上,这一代人只是快速接受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国际接轨”。早些年我国首次生育年龄是25岁。但如果比照台湾现在的情况,那边产妇首次生育年龄已经提高到32岁。一孩出生的下降,跟前些年所谓“大龄剩X”的话题是连贯的。

这种情况对当代女性来说,本质上是社会进步带来了更多的自我空间和自我实现的机遇。促使她们推迟确定终生伴侣,也促使她们选择在“最好的年龄”享乐、进修或追求职业发展。只是这个代际转化特别快,以至于使人惊讶。但这一代人仍然普遍有生育的规划,只是她们相比被时代操弄的80后夫妇更加幸运,她们可以在最合适的条件下(有一定积蓄、从entry level的职位打拼到大中企业的稳定岗位、解决好户口和婚房)自主选择生育的时间。根据我自己对身边朋友的观察,在大城市的话通常是30岁前后,在市县大概是28岁之前。一线城市的文艺女青年可能更晚一点,但大自然的规律束缚着人类的肉体,大多数想要生育孩子的女性会迫于身体的条件在35岁之前生育头胎。

因此,说白了,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全面二胎”政策人为制造出了80后夫妇的二胎生育高峰;而社会的发展使得90后夫妇的头胎生育延迟,正好错开了。这样对于儿童医疗和教育设施的需求正好也平滑了,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当前时代,我国社保网络已经覆盖14亿人口中的13亿多,并且养老金逐年提高;医保的覆盖比例和支付比例都在快速提高。除二线新兴城市外,房价也已经进入横盘阶段。公共设施如医院和学校正在快速更新。我国基尼系数从2008年达到最高点后连续下降至今。90后的生活压力实际远小于80后,这一代人的社会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受教育程度较高使得其进入社会以后的相对收入水平也高于80一代年轻时。按照政府的规划,社会福利未来还将快速改善;按照过去的经验,这些承诺大概率都会兑现。

我国这一代人是黄金世代。但又不是纵欲颓废的世代。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至于劳动力供应问题,实际上我国至今仍然有几千万青壮年被各种原因困在偏僻的贫困地区。哪怕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际上面对的只是局部的劳动力短缺,是产业城市(中东部地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贫困山区)的空间分布不匹配。而且,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已经接替了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未来不可能在这种低端价值链与这些穷国竞争。

未来的世界属于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应用,我们需要的是受教育的高层次劳动者。

实际上,当前我国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这是由于以前预期寿命不高。将来必然会跟发达国家一样,老年人退休后普遍继续从事不太繁重的工作,兴趣也好,改善生活也好,找人唠嗑也好,发挥余热也好,在现代社会很多工作没必要让年轻人做。譬如空姐,完全可以是空姨。我国老年人似乎“有碍观瞻”,只能去扫大街,这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女性,55岁退休,天天广场舞,按现在条件可以活到八九十岁,领退休金的时间比劳动时间还长就不说了,人生后半程完全是“无用的废人”,少不了要被各种邪魔外道吸纳,还不如干点轻松的活儿呢,每星期工作两三天照顾公园的花草也好啊。

基于这个原因,我主张慎重对待全面取消计划生育的呼声。应当评估当前扶贫攻坚的效果,确保最后的几千万人口脱贫,同时广泛提高社保、医保的覆盖面,稳定底层民众对未来养老的焦虑,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底层民众对他们孩子未来的期待,然后才能放开生育。

换句话说,要让乡下老农都自觉地把儿女的教育放在心上,而不是当作牛羊一样赚钱的牲畜,然后才能放开生育。否则容易在贫困地区打破几十年来强力推行计划生育带来的惯性,人为地制造出贫困地区生育高峰,使得这些人口又被养育的压力拖累返贫,又使得这些贫困地区新生人口成为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的“负担”。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制造出一代“贱民”,造成未来我国社会的撕裂和对抗。

我主张在近几年挑选东部几个人口大省(如福建、山东)先行试点暂停计划生育,视乎试点情况在3年左右时间推向全国。改善社保、扶贫攻坚、完善公共服务的工作,必须做在取消计生的前面。

通过渐进的工作,可以平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曲线,伴随医疗条件改善带来的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仍将按预测在2030年左右达到14.5亿左右的人口高峰并在整个21世纪长期维持在这一人口水平。

我强烈反对在最近几年施行刺激生育的政策。

持续数十年的强力计生,毁誉参半。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是好的,就是改善了妇女的地位,使得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世界领先,也让女童营养不良和受教育机会迅速改善。直接的结果就是90后女性更加自信,她们推迟生育正是这一进步的体现。

但当前有一股渲染人口危机的思潮,主导者是恐惧被某教换血的皇汉以及被女性开始尝试自由选择并因此出现一些试错成本(如拜金、消费主义、利用“性别优势”等)激怒的传统的男性。因此这种错误的恐慌,诱发了对当代女性发展的反动。如果听之任之,会重新强化“生育工具”的角色,是对解放以来我国两性平权事业的roll back。

我认为刺激生育的时机在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时(当前58%,每年大概提升1%)。到了那时,当前的这一波也是最后一波城市化收官,剩下的农村地区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普及现代农业,自然环境恢复到较好水平,人口集中在中心村镇,也不再是现在这样凋敝困顿的农村。按照当前情况估计,这一阶段将在10年后到来。

考虑到社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人口的规划也需要防范系统性风险。但即便出现经济危机等意外情况,又或者社会文化的迅速改变使得出生率的回升不如预期,我国仍然有容错的机制,那就是吸收移民。

现在很多人谈移民色变,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过去“五胡乱华”留下的恐惧,一方面是国家强大后带来的隐性种族歧视。实际上,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重回世界之巅,自当经略四海、通商万邦,我们是一定会重现盛唐那样开放的社会,一定会吸引周边国家人口的迁移。

正好东南亚各国有规模数百万到数千万不等的华裔人口,他们现在与我国的交流往来非常活跃。即便是这些地区的非华裔,长相也跟我们区别不大,未来这些人口当然会被我国吸引,就像美国对于全世界的磁吸效应一样。另外,台湾也大致会在十几年内统一,虽说是“鬼岛”,那也有两千多万人呢。

总结起来,这十年的工作应该是:城市化→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渐进取消计生,卫计委改为妇女儿童福利署→推迟退休年龄,刺激生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